JAMA Network Open丨陆燕团队揭示新冠肺炎疫情在温州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疫措施的实施效果
发表时间:2020年04月29 浏览:200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首先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随后快速传播至全国多个城市。武汉市东南8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温州市,是湖北省以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大约有4.88万人从武汉及周边重点地区返回温州,截至2月15日,温州累计已有50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温州为应对新冠肺炎的传播,采取了诸如取消大型公共活动、关闭高速公路、学校停课、限制出行和集中隔离等措施。 温州是研究输入性病例在当地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各种抗疫措施实施效果的良好样本。
2020年4月23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陆燕团队和上海师范大学潘小青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题为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 of Importe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Cases in the Most Affected City Outside of Hubei Province, Wenzhou,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温州市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定量分析了隔离密切接触者和收治确诊病例等措施对控制疾病传播的作用。
陆燕团队收集了温州市的482例(截至2020年2月15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信息。在武汉居住的温州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岁,比非居住在武汉的患者低5岁(P <.001)。发病与诊断之间的时间范围为0-23天,中位数为6天。多数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出现咳嗽(65.8%)和发烧(48.1%)。与非武汉居民相比,武汉居民的发冷(9.7%vs 4.4%,P = .022)和咽喉痛(16.2%vs 6.7%,P = .001)明显更高。之后团队计算了基本传染系数R0。在温州,SARS-CoV-2患者的基本繁殖数R0估计为2.9(95%置信区间为1.8-4.5),这表明一个病例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平均将在易感人群中产生2.9次继发病例。
然后,团队使用SEIQJR传染病模型来模拟新冠肺炎在温州的传播,SEIQJR分别代表易感者、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已经发病的感染者、感染但无症状且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有症状且被收治的患者和痊愈或因病死亡的移出者。现实中的抗疫措施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施的,但团队把一系列措施简化为在2月3日产生效果,并改变参数,由此得到的结果显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际病例的增长趋势。团队还用该模型模拟了武汉市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由于2月12日武汉采用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了13436例,团队认为基本清理了之前的积压病例,之后的每日新增确诊都是准确的,因此研究了2月13日及之后的数据,结果表明模型同样能较好地模拟实际数据增长。之后团队定量分析了四种抗疫措施对遏制COVID-19流行的实施效果,这四种抗疫措施分别是降低已经发病的感染者的传播性、降低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的传播性、提高无症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率和提高有症状感染者的收治率。分别对应了模型中的四种参数,团队固定三种参数然后变动一种参数,并观察6个月后的累计感染人数,发现降低已经发病的感染者的传播性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提高无症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率和提高有症状感染者的收治率在控制疫情传播方面的作用基本相同。现实中,建议民众戴口罩、少聚集等措施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传播性,有效控制疫情发展;对于医疗资源紧缺、收治确诊病例能力有限的国家,可以加强流行病调查,提高对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率,对疫情防控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团队还研究了采取措施时间的早晚对疫情发展的影响:如果温州在首例病例确诊后第5天采取措施,6个月后将会导致15576人感染新冠肺炎,如果第10天采取措施,6个月后将激增至12倍,达186959人感染,这表明早行动对防控疫情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陆燕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潘小青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博士生韩毅、刘艺和周莉媛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恩国主任和转化院刘鹏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