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PATOLOGY丨吕志民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肝病学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吕志民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肝病学期刊HEPATOLOGY杂志(IF=13.5)上发表了题为“Base editing of the mutated TERT promoter inhibits liver tumor growth”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肝癌中常见的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进行校正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为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TERT 基因是编码端粒酶复合体的重要基因...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浏览:2200 - Kidney Int丨史鹏团队发文:肾脏巨噬细胞“非经典”功能之维持局部交感神经稳态
肾脏是维持体液稳态最关键的脏器,主要通过调节水和无机盐含量实现这一目标。基于其在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独特作用,肾功能异常是心血管疾病,诸如高血压、心衰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与绝大部分内脏器官相似,肾脏接受高密度且持续的交感神经(efferent sympathetic nerve)支配。交感神经起始于椎前(Pre-vertebral sympathetic ganglia)或椎旁神经节 (Para-vertebral sympathetic ganglia),又称为节后交感神经(postganglionic...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浏览:4510 - BRAIN BEHAV IMMUN丨史鹏团队发文揭示小胶质细胞“非经典”功能之维持血脑屏障稳态
1885年Paul Ehrlich首次通过研究侵袭脑的一种寄生虫“睡病虫”(trypanosome)发现并提出了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这一概念。之后 Edwin Goldmann于1913年通过台盼蓝颜料(Trypan blue dye)证明了BBB的存在(图1)[1]。BBB是脑血管床特有的结构,其将血液循环与脑实质分隔,从而保证中枢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BB的存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元,正常行使功能至关重要。BBB的损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浏览:7087 - 吕志民教授发表评论纪念Warburg效应发现100周年
1923年,奥托·瓦博格(Otto Warburg)发表了其划时代的研究成果(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712130),论文中描述了关于肿瘤细胞代谢的开创性发现,被称为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该工作为理解代谢重塑如何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2023年11月21日,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Craig Thompson、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吕志民、清华大学胡泽平等1...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浏览:6905 - Cell Reports︱刘鹏渊/陆燕团队揭示泛癌tRNA来源片段CAT1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tRNA来源的片段(tRNA-derived fragment, tRF)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小RNA,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内源性tRF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分子,而不是tRNA的随机降解产物,实际上它是由一套高度保守和精确的位点特异性切割机制所控制产生的长度为14-50个核苷酸的转录本。根据在tRNA前体和成熟tRNA上的切割位点可以将tRF大致分为3大类,包括:(1)来源于成熟tRNA的5’-或3’-末端的5’-tRF和3’-tRF(长度为14-30 nt);(2)由应激诱导的来源于成熟tRNA的5’-或3...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浏览:4795 - J CONTROL RELEASE | 王本团队:多糖修饰胆酸衍生物自组装胶束通过调控适应性免疫和肠道菌群治疗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胃肠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复杂因素。肠道长期炎症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损害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在用药物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然而现有的药物只能延缓疾病进展,且存在较大不良反应风险,如感染、癌症等。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抑制疾病进展。胆汁酸是由胆固醇衍生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对脂质消化和葡萄糖代谢至关重要,在哺乳动物肠道中,胆汁酸通过细菌介导转化为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衍生物,起到调节肠道...
发表时间:2023年11月09日 浏览:2995 - Nat Struct Mol Biol︱王海波课题组揭示I型HDAC复合物Rpd3S识别和催化核小体的机制
组蛋白修饰是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最经典的组蛋白修饰之一——赖氨酸的乙酰化(Kac)通常与基因的活跃表达正相关;反之,组蛋白去乙酰化通常导致基因表达的抑制。在活跃表达的基因编码区分布着广泛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这些修饰可以中和组蛋白“尾巴”上的正电荷从而减弱其和DNA的相互作用,这种松散的染色质结构有利于RNA聚合酶II(Pol II)在基因上的转录延伸。与此同时,转录行进中的Pol II的磷酸化C端结构域(CTD)直接招募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2产生H3K36me3修饰[1,2]。...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16日 浏览:3112 - Nat Commun | 吕志民团队合作揭示替莫唑胺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矛”与“盾”的双面作用
2005年Roger Stupp等研究人员证实,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化疗可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期。自此之后,以TMZ为化疗基石的Stupp方案已成为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患者经TMZ化疗后预后收益并不理想。相较于单一放疗方案,放疗联合TMZ化疗仅使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1.9个月。为寻找TMZ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研究团队将目光重新聚焦在TMZ药物本身。TMZ是二代口服烷化剂,进入细胞...
发表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浏览:6632